中期移動平均線(介於51-149天)可作為長期上升趨勢中,觀察中期上升趨勢如何變化的工具。按照中期時間區限長度計算的一種移動平均線。
中期移動平均線的類型
(1)25日移動平均線:俗稱月線。採用此樣本並作為操作依據的投資者認為瞭解股價一個月的平均變動成本,便能將資金做較長期的投資,不須搶進搶出,可是一個月內應該扣除星期日與節假日,實際交易日每個月為24日至26日(二月除外),選中間數,25日移動平均線便成為中長期投資人操作之憑藉。經過近幾年來的實踐,25日移動平均線有效性極高,尤其在股市尚未十分明朗前,預先顯示股價未來變動方向。
(2)30日移動平均線:臺灣許多報章雜誌提供讀者中長期移動平均線時,採用此移動平均線與其他平均線配合,使投資大眾參考當日股價指數與短期及中長期移動平均線的動態,並瞭解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優點為計算方便。
(3)39日移動平均線:經臺灣工商時報證券版介紹給投資大眾,計算與複查不方便,只適於作參考資料,極少投資者採用此樣本。
(4)8周、10周移動平均線:美國報章雜誌常採用此兩種移動平均線解釋中長期股價變動趨勢,亦為美國投資者接受。臺灣股市目前仍不健全,投機性濃,每段小行情變動快,通常在30個交易日便結束,而一段多頭或空頭行情大約可維持三、四個月,因此這兩種樣本較不適於本地股市,採用者自然較少。
(5)60日、72日、73日、75日移動平均線:俗稱季線,這是移動平均線精華之所在,它將移動平均線的特點完全顯示出來,其理由:
- 波動幅度較短期移動平均線平滑而有軌跡可尋,較長期移動平均線敏感度高,轉點亦明顯而有效。
短、中和長期移動平均線之間的關係
長期平均線、中長期平均線、短期平均線移動方向有時趨於一致,有時不一致,可從兩方面來介紹:
(1)趨於一致。亦可從不同方向討論:
*空頭市場經過長期下跌後,股價與10日平均線、25日平均線(代表短期移動平均線)、73日平均線(代表中長期移動平均線)、292 日平均線(代表長期移動平均線)之排列關係,必是股價距10日平均線最近,依次是25日平均線、73日平均線、292日平均線。此時股市進入另一迴圈期,股價回升,跟著股價從下跌轉為上升的移動平均線必是10日平均線。首先向上翻轉,隨著股價繼續上升,25日平均線與73日平均線才開始依次轉向上方移動,至於要使292日平均線轉變方向移動,則表示原始移動轉變,多頭市場來臨通常可持續一年以上時間。然而多頭限於客觀環境並不都能使股價上漲趨勢維持長久,也就是股市僅出現次級移動,股價上升兩星期或兩三個月,而短期平均線與中長期平均線亦向上移動。當次級移動結束後,股價再朝原始移動方向進行,平均線則從短期平均線、中長期平均線依次向下移動。
*多頭市場經過長期上漲後,股價與10日平均線、25日平均線、73日平均線、292日平均線之排列關係亦是10日、25日、73日、 292日平均線,股價向下跌,最先翻轉的一定是10日平均線,股價若繼續下跌,25日、73日平均線才依次轉向右下方移動,若292日平均線亦轉變方向移動,則表示空頭市場來臨。空頭有時力量有限,僅能造成兩星期至兩、三個月的次級移動,短期與中長期移動平均線跟著向下移動。次級移動結束後,股價再朝原始移動方向進行,平均線則從短期、中長期依次向上移動。
(2)趨於不一致。股價進入整理盤旋後,短期平均線、中長期平均線很容易與股價交錯在一起,盤旋愈久,愈易發生短期平均線有時在中長期平均線之上,有時則在中長期平均線之下,表示近幾個月與幾天內買進股票平均成本趨於一致。有時中長期平均成本線高於短期平均成本線,有時短期平均成本線高於中長期平均成本線,表明股市缺乏彈性,靜待買方或賣方打破僵局,使行情再度上升或下跌。
另外一種不調和現象則是中長期平均線向上移動,股價與短期平均線向下移動,可以說上升趨勢並未改變,只是回檔,直至股價與短期平均線相繼跌至中長期平均線下方,而中長期平均線亦有向下反轉而行跡象,則趨勢改變。或是中長期平均線仍向下移動,股價與短期平均線則已向上移動,可以說下跌趨勢並未改變,只是反彈行情,直至股價與短期平均線先後重回至中長期平均線上方,而中長期平均線亦有向上反轉而行跡象,趨勢才改變。
留言列表